电话 | 暂无! | 手机 | 暂无! |
---|---|---|---|
联系人 | 暂无! | 地址 | 暂无! |
电话 | 暂无! |
---|---|
手机 | 暂无! |
联系人 | 暂无! |
地址 | 暂无! |
2月15日,中共山东省委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市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规划》发展目标:
到2030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明显增强、示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实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流域治理水平明显提升。产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建设与国家产业政策和能耗双控目标充分衔接,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以达峰目标为引领,二氧化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黄河三角洲保护成效明显,河流生态系统不断完善,黄河口国家公园基本建成。
防洪减灾能力显著增强。黄河入海流路保持稳定,基本控制游荡性河段河势,“二级悬河”治理和重点河道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水库、河道和蓄滞洪区等防洪减灾工程更加完善,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救灾能力大幅提升,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
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基本构建起河库串联、水系联网、城乡结合的供水保障网络,水资源科学配置和调度机制不断完善,引黄灌区全部实现农田计量灌溉,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重点领域改革率先突破,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系统完善,创新能力创业活力竞相迸发,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新旧动能转换塑成优势,以城市群为主的动力系统更加强劲,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全面形成,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双向开放格局显著优化。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际互联互通能力进一步增强,陆海统筹开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黄河文化影响力显著扩大。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基本建成,黄河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黄河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文明交流互鉴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滩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成熟完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到2035年,基本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根本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美丽山东建设目标基本实现。黄河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国领先,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率先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协调、陆海统筹、开放合作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标志性、引领性国际合作平台。黄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充分发挥,现代化城市群体系全面塑成。
到本世纪中叶,黄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省,生态环境优美和谐,发展质量全国领先,率先实现共同富裕,山东黄河流域成为展现“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亮丽风景线。
《规划》实施措施:
综合治理修复采矿损毁地。加快历史遗留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修复,实施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和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因地制宜建设济宁—枣庄环湖生态区、泰安(新泰)农光互补治理区、菏泽边采边复综合治理区、济南—德州土地复垦与城市功能开发治理区。落实《山东省绿色矿山建设管理办法》,2021年起,新建矿山投产后1年内全部达到绿色矿山要求;2025年年底前,我省大、中、小型矿山的绿色矿山建成率,分别达到90%、80%、70%。
开展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实施钢铁、焦化、建材等行业污染全过程治理。推动焦化、电解铝等重点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治理改造,有效管控全行业无组织排放。继续深化化工园区安全生产和环保整治。强化工业炉窑和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协同治理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实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全面治理扬尘,开展建筑工地扬尘、工业企业堆场扬尘和矿山扬尘整治,降低区域降尘量。推动散煤、生活面源和农业源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推进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和淘汰更新,推动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柴油机的清洁化,实时管控移动源污染,加强油品监管执法,确保城市细颗粒物浓度下降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实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保管家等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开展固体废物和地下水综合整治。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以危险废物为重点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行动,完善危险废物处置监管措施,实行规范化管理,着力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加强工业固体废物风险管控和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区域治理。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有序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加强白色污染处理,提升农村有机废物收集、转化、利用水平。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开展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试点。科学划定地下水重点污染防治分区,实施典型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工程。到2025年,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体系。
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全面完成流域内“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应急备用水源体系,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建设,实施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改造项目。优化城市供水水源布局,实施供水系统连通、互为备用,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应对突发性水安全事件等应急能力。
激发节水内生动力。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实行节水奖励补贴制度,落实国家节能节水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节水项目优先给予支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合同节水等方式参与节水项目建设和运营。开展节水统计调查,加强对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环境补水四类用水户的涉水信息管理。探索将节水型单位建设结果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等挂钩。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建设一批节水教育基地,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
全面提高防洪减灾技术支撑能力。建设黄河大数据中心,打造“智慧黄河”数字化平台,建立覆盖骨干河道干支流的立体化数据采集监测网络,加强与流域管理机构共建共享,构建黄河下游生态环境感知、数据管理和业务应用体系。运用卫星通信、无人机、5G等技术手段,提高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加强超标准洪水应急方案、现状河道条件下防洪能力、分泄洪闸分洪能力和防洪抢险新技术研究,开发应用骨干河道智慧防汛指挥系统。
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加快构建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建设一批具有山东特色、全国领先的职业院校。建设300个左右高水平中职专业(群)、150个左右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全面实施1+X证书制度。支持职业院校与骨干企业牵头组建黄河流域产教联盟。推进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建设潍坊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
携手打造黄河流域科创大走廊。加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郑洛新、西安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合作,共建科技园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构建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配套衔接的科技创新链,打造黄河中下游协同创新共同体。支持联合开展黄河流域重大科技攻关,携手推动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与转化,推进技术转移服务一体发展,建设黄河流域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平台。加强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和北京分院(河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合作,搭建耐盐碱植物分子生物育种、盐碱地高效生态农业系统集成、智能农机等领域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协同攻关盐碱地绿色开发关键技术。
实施粮食综合产能提升工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率先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推进节水灌溉,支持粮食产能大县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监管。整省推进生产托管服务试点,建设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加快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每年完成生产托管任务400万亩以上。推动粮食生产良种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和服务全程社会化。开展小型涉水工程综合治理,巩固提升村塘、沟渠等。到2025年,力争建成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亿亩,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到3000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1000万亩,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粮食产能力争保持在1100亿斤。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完善提升农业地方标准和地方技术规程,推进相关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在农业生产全过程应用。提升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功能,在寿光率先探索蔬菜全产业链标准化。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推进产地环境无害化、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制度化、产品流通品牌化,到2025年,认定省级标准化基地1500个。
实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工程。重点发展绿色种植业、健康畜牧业、生态渔业等产业,强化科技支撑、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培育蔬菜、畜禽、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沿黄特色农业产业带。到2025年,蔬菜总产量、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000万吨以上、1550万吨。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管理,扶植一批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农产品特色品牌,扩大“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影响力。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铝加网”的文章,版权均属铝加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铝加网(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铝加网。铝加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电话 | 暂无! | 手机 | 暂无! |
---|---|---|---|
联系人 | 暂无! | 地址 | 暂无! |
电话 | 暂无! |
---|---|
手机 | 暂无! |
联系人 | 暂无! |
地址 | 暂无! |